文学与传媒学院邀请北京印刷学院黄莹博士举办学术讲座

作者: 时间:2025-05-18 点击数:

生成式AI

颠覆出版业?

黄莹博士讲座深度剖析

undefined

5月17日晚6点半至8点,在学校科技处与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寒地黑土大讲堂第480期学术讲座如期举行,今次邀请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传播(国际出版)专业的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黄莹博士。讲座的题目是:面向知识服务的生成式AI:角色扮演、关系互动与风险挑战。

undefined

undefined

讲座从“生成式AI:出版业的新纪元”切入,黄莹博士首先宏观描述了生成式AI的崛起给出版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指出,生成式AI不仅重塑了人类获取和处理知识的方式,而且改变了以往由出版从业者扮演知识生产者以及知识服务商的图景。其中一个显著的表征就是生成式AI正在以不断增强的非人类知识生产者的“身份”与人类平起平坐。那么,这一趋势和变革是如何影响国内外出版业知识服务的现状的?出版业如何应对?出版业知识服务生态中各角色如何变化、关系如何互动、面临哪些风险挑战?围绕这些问题,黄莹博士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理论阐释与分析。

undefined

从九岁三年级小学生出版国内第一本AI科普小说到个性化、精准化的私人定制化知识服务,从Gemini的文本自动生成双人播客到OpenAI最新推出的三款大模型,从Elsevier、Springer Nature、HarperCollins等国际著名出版商到国内出版商研发的AI编辑助手和出版大模型,黄莹博士以多模态形式展示了生成式AI提供知识服务的多场景应用,指出生成式AI已经成为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场域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构造出一个出版者与AI齐头并进的知识生产新格局。在数字技术与出版产业深度融合的当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有可能重塑选题策划、内容写作、审稿校对、装帧设计、排版制作、营销推广等图书出版与运营工作全流程。讲座当中,黄莹博士利用Xmind详细讲解了生成式AI在出版流程中的具体应用,深化了聆听者对生成式AI赋能知识服务生态中各角色的变化以及人机共创模式(Human-Al-Cocreation)的理解。

undefined

undefined

黄莹博士在分析生成式AI对出版业知识服务的革命性乃至颠覆性影响的同时,也对人类生产的知识与AI生成的知识进行了辨析,指出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黄莹博士重点分析了出版业所面临的种种风险与挑战,如版权与伦理、生成内容质量、AI幻觉、技术依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解决之道。

undefined

黄莹博士的讲座堪称一场思想盛宴,她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和精辟的见解全面剖析了生成式AI对出版业的革命性影响,更以丰富多元的案例和生动形象的多模态展示方式,使听众深入理解了这一技术浪潮下知识生产与服务的新格局。讲座内容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宏观趋势到微观应用,从理论阐释到实践指导,体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特别值得赞赏的是黄博士对AI与人类知识本质区别的辨析以及对出版业面临挑战的冷静思考,展现出难得的学术深度和前瞻视野。透过她精心设计的Xmind展示,听众对人机共创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清晰。这场讲座无疑为本院数字出版专业指明了办学方向,引领广大师生在数字化变革浪潮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创知识服务的崭新未来。

黄莹博士目前是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传播学(国际出版)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当代出版产业、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等课程,同时兼任《数字出版研究》青年编委。20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为北京大学-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2015年任职于新华社新华网移动互联网中心,任记者、编辑;2015年-2019年担任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17年-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助,为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西门菲莎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国际出版、数字出版等;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篇研究发表于《编辑之友》《中国出版》《新闻界》、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Learned Publishing,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等CSSCI、SSCI权威期刊;论文多次入选ICA(国际传播学会)、IAMCR(国际媒介与传播学会)等国际顶级会议,两次获国际传播学会(ICA)地区年会“优秀论文奖”,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高影响力学者”榜单。2025年荣获科研类雅昌教育奖。

排版:张雨彤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0455-83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