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三部《简史》选学(七十四)

作者: 时间:2022-01-19 点击数:

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深刻阐明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启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70年来中国之所以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70年前党领导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成为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光辉起点。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

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明确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确立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待到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1954年12月,政协举行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人民政协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

本次会议解决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的问题,解决了政协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相互配合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随着各民族自治区和相关自治州、自治县的先后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得以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构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为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创造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3年6月,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是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是党带领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行动纲领。

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过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体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

1956年党的八大宣布: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中国初期有效的国家治理,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势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面对国民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党领导人民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以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英雄气概,有条不紊进行国家治理。新生人民政权高效有力的举措,促进了整个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各阶层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新中国呈现出万象更新、生机勃发的气象。

在推进国家治理的实践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始就体现出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成为整个国家的领导核心。这种领导地位,是由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确立的,因而得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和人民团体的真诚拥护和一致承认。

人民是新中国主人,行使当家作主权力。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人民是政权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各级政权建设过程中,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人民群众开始学习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在新中国第一次获得宪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得到充分彰显。

社会主义有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农业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有效发挥了集体优越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设备的潜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1953年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5%,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社会主义制度有效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民主集中制既科学合理又富有效率。新中国的政权构成形式采用民主集中制,毛泽东特别强调,“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因为“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我们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在过渡时期不长的时间里,党和政府能够迅速安定社会秩序,迅速组织起有计划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等等,充分证明了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机构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发挥国家治理的效能。

宪法和法律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依法治国,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共同纲领》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先后出台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一批法律。1954年制定实施第一部宪法,还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起草工作和民法起草的准备工作。新中国依法治国的实践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辉煌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新中国70年历史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02《改革开放简史》选学

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讲话共五个部分:

一、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是要解决国务院领导成员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交接班的问题。

二、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主要的弊端就是广泛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四、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五、现在正在考虑逐步进行的重大改革还有:

1.中央向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2.正在考虑再设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名称还可以再考虑);3.真正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4.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5.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6.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讲话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

03《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这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所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定社会物质历史条件的产物,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一句话,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首先,由产业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工业生产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准备了经济条件。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一场产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显从而社会小大生立和生立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集中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这就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而其大量的生产资料成为先进无产阶级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其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日益贫困化且逐渐觉悟、成熟的现代无产阶级。产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的政治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必然性。再次,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都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19世纪由于生产力和阶斗争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与新突破。自然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发现,提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就,较为重要的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当时形成的诸多的社会主义思潮,如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魏特林主义等等。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明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历史发展规律,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力量、途径和道路,从而使300多年来形成的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的大飞跃和革命。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此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在社会实践和无产阶级运动进程中不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汲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批判继承,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进而再次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性。最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创造出来的。这个实践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同时密切的合作进行科学理论全面创造的工作。一方面,他们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改造成自己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指的是他们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革命活动,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所以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很好的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江泽民同志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更加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这就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表明无产阶级必然埋葬资本主义,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0455-83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