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三部《简史》选学(三十一)

作者: 时间:2021-12-06 点击数:

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

01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全国两会精神,首先就要求必须矢志不渝地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作为军事科研单位,我们将在全国两会后深入推进以下三件事:

一是强化对标看齐。我们将始终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最高政治要求来落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理论集训、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二是深入研究阐释。我们将发挥军事科研优势,搞好相关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深层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全军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提供理论教学服务。

三是精准推进工作。我们必须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着力推进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军民融合,全力发动军事科研创新引擎,积极抢占国防科技发展制高点,奋力开创建设世界一流军事科研机构新局面。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新时代的强军事业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征程。

悟透理论,信仰在心。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全国两会精神与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强军思想与“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原原本本学、区分专题学、宣讲辅导学、依托网络学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并形成常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三个维护”,坚决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作战部队要做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枪”。我们要始终把练兵备战当作主责主业,以只争朝夕的状态“铆”在战位上,大抓实战化练兵备战,全面提升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

政治建军是我军特色,也是立军之本。我们必须坚决维护习主席这个核心,把政治建军理念融入官兵的思想,落实到新时代备战打仗的实践中,在对标看齐中促进改革落地落实,建设一支让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放心的精兵劲旅。

继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必将为香港走上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激发新活力,释放新动力,挖掘新潜力。

进入新时代,香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香港中联办作为中央驻港机构,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把握新机遇,融入国家新的发展大局。一是在组织宣传宪法修正案上下功夫,在增强香港同胞的国家意识方面求实效,引导香港社会正确认识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增强香港同胞,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意识、国家观念和爱国精神。二是在支持特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上下功夫,在增进香港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求实效。继续支持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三是在推动内地与香港互利合作上下功夫,在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求实效。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政策优势、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优势以及金融、法律、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专业优势。四是在协调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上下功夫,在协助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方面求实效。继续推动内地与香港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落实好中央有关部门出台的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

十九大的召开,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路线图。“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世界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同胞齐心合力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必将使支持祖国统一成为台湾社会的最大民意。

民革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我们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根据反分裂国家法的相关规定,针对台湾岛内形势发展态势,适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并有效遏制一切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我们要加大创新交流方式,扩大与台湾岛内所有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党派及团体的交流对话,全面深化与台湾青年一代、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积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

我们要充分发挥民间优势,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台湾民众在大陆生活、学习、工作的整体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涉台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将“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等重大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整合党政主管部门、民间团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工作资源,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协调联动,在政策辅导、项目宣介、就业创业支持上形成合力,注重提高实效。

《改革开放简史》选学

0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这和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分不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随着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依然是国家治理效能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蕴含其中的关键,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当代中国治道精髓之所在,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牢牢把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历来都是党中央战略谋划。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领导人民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展示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牢牢把握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国家制度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成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新发展阶段具有典范意义。

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这一重大问题。答案就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使我国治理体系的效能与日俱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加上难得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定能在“十四五”时期谱写出两大奇迹新篇章。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当今世界,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撑。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关键也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根本制度是立国的根本,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居于根本地位。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本制度之所以根本,还在于它反映了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根本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是我国国家根本属性的体现。根本制度之所以根本,也是因为它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根本制度是关乎党执掌政权的根本性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根本制度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巩固。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牢牢坚持国家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在党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基本制度界定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它规范着国家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基本关系,对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党的执政基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智慧日益彰显,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日益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奠定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用基本政治制度有效调节各种政治关系,为国家发展提供基本动力。

重要制度作为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主体性制度,它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在实现国家发展各方面重要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重要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重大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优化协同高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了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改革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各方面重要制度的发展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制度逻辑推进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在新时代要做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面对更多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就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继续加强制度创新,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从战略高度擘画了新发展阶段的制度建设。

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就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独特优势,完善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创新能够保障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健全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的体制,巩固能够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体制。

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健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就需要发展能够保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体制,完善能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健全能够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要求的体制,从而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能力建设就是增强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里的关键在于国家治理机制创新。新发展阶段创新治理机制,必须在顶层设计前提下,坚持从问题出发,不断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基层基础创新,健全协同、协作、协商和协力等各种机制,创造性推动各领域改革。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成熟、可行、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创制为政策、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国家治理机制创新的根本问题,在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局面,我们定能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

0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是贯穿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及“小康”概念,将“小康”比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给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赋予了中国特性。自“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准不断提高,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包含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也包含实现战略目标的实践要求。在战略安排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必经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目标内涵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战略布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治国理政总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共同支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总体小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层次性跃升,要求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期待更高品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期待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期待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期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和健康的绿色食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现阶段的充分体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科学回答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谁”“依靠谁”“由谁来评判”的基本问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性。第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条件、政治权利、精神生活、社会状态、生态环境等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造福人民,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第三,把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作为衡量标准,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工作,增进民生福祉。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我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发展问题形成的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耦合,包含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一系列新观点,构成了系统严密的有机整体。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性。一是通过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驱动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通过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发展协调性。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通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四是通过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五是通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构筑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开辟人类反贫困的新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六个更加”与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致,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内在统一以及全面进步性和战略操作性的相互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指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经济建设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条件;政治建设具有保障功能,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人民主体、公平正义的政治条件;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社会建设具有促进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支撑功能,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以政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以文化建设激发精神动力,以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以生态文明建设涵养绿水青山,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0455-83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