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传媒学院优秀在线教学案例(六)

作者: 时间:2022-03-27 点击数:

以学生自学为主导 巧设课堂讨论

寻求知识深化

——线上授课阶段性收获与反思

邓媛媛 副教授

转眼之间,线上授课已经三周有余,这三周多,感觉自己一直如西西弗斯般一次次将“线上授课”这颗巨石推向山顶,又一次次地从头再来,一次次体验到达山顶时的兴奋与感动,又一次次地体验重回山底的失落与疲惫,然而,永无止歇。

我承担的两门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Ⅱ和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采用的都是资源授课方式。利用的平台主要是微信群和超星学习通。微信群作为日常通知联络的平台,而集中辅导是在超星学习通。在每一次集中辅导之前,我会把需要看的视频课程发布给学生们,并嘱咐他们认真观看,做好笔记。每次辅导前利用学习通平台签到功能统计出席及迟到情况。在集中辅导时我每节课的课程环节都紧紧围绕视频内容,通过抽查笔记、随堂测验、内容梳理、讨论交流完成一个督促、深化、扩展的学习过程。而在每一次辅导前,我会先反复观看视频内容、做详细地笔记、设计出辅导流程及细节、设计出测验题目、设计讨论题目,在一节辅导结束后,批阅每一份作业,写出作业总结,细看每一个讨论发言,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精彩发言,在下一次辅导课时交流上一节的作业情况,跟学生交流讨论中的问题并分享学生的精彩发言。然后,再次观看下节课视频内容,做详细地笔记、设计出辅导流程及细节、设计出测验题目、设计讨论题目,在一节辅导结束后,批阅每一份作业,写出作业总结,细看每一个讨论发言,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次课时总结作业及讨论情况,然后......就这样,三周多的线上授课让我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感觉我的生活不是正在进行线上授课就是正在准备线上授课,循环往复,无止无休。

虽然授课时间不长,但是同学们的变化我还是能感觉得到,收获与困惑详细总结如下:

01

以抽查笔记与随堂测验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同时做好笔记。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学生们有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很差的,没有相应的督促检查机制他们真的不学。抽查笔记主要是利用学习通平台上的随机“选人”功能,每节课随机抽查2-5名同学,把笔记照片发布在学习通班级群中,我检查后点评。从实际情况来看,三周两门课共抽查147人次的笔记,同学们都记得不错,极个别同学知识点不全,我会指出。随堂测验的题目以作业 的形式在超星学习通上发布,内容都是课程视频中总结出的客观知识点,只要看了视频做了笔记都能答上。从实际情况来看,纵向比,每个班的总的成绩一周好于一周,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从开始不认真看视频,不会做笔记,一点一点开始看视频,做笔记了。横向比,18级明显好于19级,不仅在作业方面,讨论上也非常明显。我想,可能是大一个年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所不同。

学生随堂抽查笔记及老师点评案例:

学生作业成绩第一周与第三周对比:

2019级1、2、3班第一周最高分与最低分分布(作业满分为50分):

2019级1、2、3班第三周最高分与最低分分布(作业满分为50分):

以上是一组学生成绩的对比数据,第一周三个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布情况,第三周的三个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布情况,从批阅作业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在进步,当然这个进步是指同学们开始认真观看视频和做笔记了,因为作业考察的就是看视频和记笔记的情况。总体来讲进步很大,但是从成绩也能看出个别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是不强,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地督促。

02

讨论环节深化学习内容


作业都是客观性题目,为了督促学生们看视频,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和可阐释性的问题会设计成讨论题目发布到学习通的讨论区中,老师学生一起互动交流。

从讨论的实际进行情况看,2019级的孩子们讨论发言质量都不高,明显弱于18级的学生,这也可以理解,知识储备不足,学养不够,使他们无法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对此每次讨论总结老师都会讲解该如何驾驭这个题目,要想有效参与这个讨论该看一些什么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他们会慢慢成长。18级的讨论质量明显高于19级,讨论总结时老师会把学生的精华帖分享给大家。在讨论区除了老师可以发布讨论题目,我每节课都会动员学生把自己的疑惑或者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发布到讨论区中,大家一起参与。这方面也是18级做得好些,每节课都有学生在讨论区发布讨论题目,学生们的参与度也很高。

18级讨论区学生自主发布的讨论题目及参与讨论情况案例(抽选):

2018级及2019级两门课程共发布讨论话题46个,从参与度来看,数量上,两个年级参与度都较高;质量上看,19级的有效参与度较低,都很难对话题讨论内容做出有理有据的深入论证,18级较好,总有精彩发言。

讨论话题案例:

03

困扰与反思


从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各种环节齐备。学生各方面也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我还是能够感觉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我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我只能谈一些感受性的东西。

因为不能面对面的交流,最初学生对我的发言总是积极回应,诸如“好的”“嗯”“知道了”“明白”“收到”这种无效交流总是刷屏,为避免刷屏,我就规定“没有疑问不要回复,老师提问积极回复”。但是这样一来,在我讲话(当然是打字)的时候,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在“说”,我就会突然陷入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和恐惧,我会开始害怕,我害怕孩子们都走了,就把我一个人放在那说。所以,我就要设计问题,设计需要他们回答的问题。这样,我交流时的问题不能和作业重复,不能和讨论重复,一节课下来,我要设计和这节课 内容相关的至少三套问题,一套用来做作业,一套用来讨论,一套用来做课上的交流,要是他们回复慢了,我也开始紧张,我又担心他们把我一个人放那不管了。所以,西西弗斯很累, 不但要重复地把石头运往山顶,过程中还要承受想象中被弃的恐惧与孤独。

大一的孩子无法真正有效参与讨论,这个也是目前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虽然表面看环节齐全,有序进行,但是我感觉每节课都是同样步骤,同样环节,孩子们似乎已经审美疲劳,需要一些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他们的参与,但是,我又没有想出新鲜的环节可以吸引他们或唤起他们更新的热情。

最后,课程已经进行到第四周了,没有什么经验可言,还在一直探索。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更有效地完成教学。

版权所有: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0455-8301205